我的朝鲜战争:一个志愿军战俘的六十年回忆

Posted by Admin on April 5, 2022

  这本书买来有段时间才断断续续看完。作者当年亲历朝鲜战争,在战争中被俘后于战俘营内英勇斗争的故事可以说写的非常生动。站在一个老兵的视角,前半本书是作者入朝、参战、被俘、斗争的经历,后半本书是他归国后遭受的各种不公待遇,读起来让人唏嘘。一个心中真正有信仰的共产党员和军人,被扣上变节者的烙印,在反右和文革中历经磨难。我个人感觉这本书和《亮剑》一样,都是属于那种前半本书可以拍成符合主旋律的红色影片,宣传英勇斗争的一面,后半本书不能拍,拍了就是禁片。
  作者在战俘营的岁月里,和敌人、特务斗智斗勇,却用大半生来证明自己没有改变最初的信仰。那些和他一样的归国6000战俘中,有不少没有捱过群魔乱舞的岁月,死于人民手中。当初抗战和解放战争时期,,中央对白区同志原则先是用的时候叫前“十六字方针”:隐蔽精干,长期埋伏,积蓄力量,以待时日。解放后,对白区工作经历的同志采取后”十六字方针“:降级安排,控制使用,就地消化,逐步淘汰。从这一点上看毛对知识分子的偏见和有敌区工作经历人员的不信任,是一致的,在建国后的历次运动中,整治的根源也是这个心理动机。所以不难理解为什么上头对归国被俘人员的安排了:”变节者“一写入档案,就如同上面说的后”十六字方针“一样,属于使用了一招卸磨杀驴、过河拆桥的手法。当年遭受三十年不公待遇的白区工作者和作者后半本书写的心路历程,事情不同,但本质是一样的。
  最终,蹉跎了岁月,国家给你平凡一下就算把这事了结了,可是一纸平反的文件,能换回过去的三十四年吗?如果这样的事情,根源还在,没有一套预警、约束或者制衡的措施和方法,那么悲剧的发生注定是不断地轮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