浊漳河和长治

Posted by Admin on May 9, 2022

  长治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季寒冷干燥,夏季炎热多雨,多数河流是季节性河流
  熟读古书的毛泽东是喜欢古地名的人。他在《关于重庆谈判》一文中谈到上党战役时形容说:“太行山、太岳山、中条山的中间,有一个脚盆,就是上党区。在那个脚盆里,有鱼有肉,阎锡山派了十三个师去抢。我们的方针也是老早定了的,就是针锋相对,寸土必争。”脚盆形容得好。从地理看,山西是一个封闭的斜向平行四边形高原,平均海拔千米以上。东边有高大的太行山与河北阻隔,因此称山西;西边吕梁山隔黄河与陕西相望,因此又称河东;北边有长城与内蒙古分界;南边有中条山、太行山与河南隔绝。
  上党是中国开发最早的地区之一。秦设36郡,上党郡列名其中。不过,上党地区包括的范围,历朝屡有变动,学术界至今仍有争议。一般来说,上党相当于整个晋东南,主要包括今天的山西省长治、晋城两市和晋中部分县市以及河北省的部分县市。毫无疑问,古上党的核心区域即今天的长治市,因此可以视长治为狭义的上党。
  苏东坡说:“上党从来天下脊。”上党盆地,通称沁潞高原,与今日长治市的辖境大体相当。盆地底部平坦,海拔900米左右,四周为太岳、太行两座山脉环抱,最高的为太岳山北台顶海拔2453米。从海拔不足100米的华北平原仰望,太行之巅的上党盆地高耸入云,宛在天外。曹操《苦寒行》咏道:“北上太行山,艰哉何巍巍!羊肠坂诘屈,车轮为之摧。树木何萧瑟!北风声正悲……”连朱熹也感叹:“太行山,河北诸州皆旋其趾,潞州上党在天脊最高处,过河便见太行山在半天,如黑云然。”
  天脊之水,叫浊漳河。除了西部的沁源县,整个上党盆地的径流,绝大部分汇入东出太行的浊漳河,全长221公里,在山西境内流经12个县市,流域面积10035平方公里,占长治市总面积的72.2%。浊漳河流域与上党盆地两个概念,大体上重合。浊漳河出太行山后,在涉县合漳与清漳河汇合,称漳河。漳河的故事就多了。西门豹治邺,说的就是漳河河伯娶妇;铜雀春深锁二乔,曹操的铜雀台也建在漳河之畔。漳河继续东流,入卫河,为海河南支流,最后注入渤海。
  “行经百度水,只是一漳河。不畏奔腾急,其如转折多。”这是明代诗人谢榛的诗句。上党盆地溪涧众多,流向不一,但绝大多数汇入浊漳河。浊漳河上游属于扇形水系,共有三个源头:南源、西源和北源。它们在襄垣县先后合流。浊漳干流穿越黎城、潞城、平顺境内,东下太行,奔河南林州市和河北涉县,然后在广蒸的华北平原徐徐流淌。
  有水的地方才可能发展文明。流域文化是一种区域文化,地理与人文相互激荡,最终形成充满地域特色的文明。上党盆地的河流,从远古一直流到今天,哺育了源远流长的上党文化。浊漳河,这条天脊上的河流,历经所有的王朝兴衰,堪称中国古老、悠远的一条河流。
  远古神话笼罩的山川浊漳河南源,发端于长子县发鸠山,全长104公里,流经长治、壶关、屯留、潞城等县市,在襄垣甘村与西源汇合,流域面积3522平方公里,是长治市最大的河流。
  发鸠山,一定让你想起了什么。对!《山海经》记载的《精卫填海》故事:“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胶。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埋于东海。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炎帝的小女儿女娃,游东海溺死,化身为精卫鸟,衔木石填海。这是《山海经》中最让人同情的悲壮故事。关于发鸠山,郭璞在注中明确说:“今在上党郡长子县西。”发鸠山属于太岳山系,是一列雄伟的山脉,主峰方山峰海拔1647米。从山麓盘旋上山,童山溜灌,群山之巅才长出一片片低矮的松林,像是戴着苍翠的帽子。
  发鸠山下,石哲镇房头村的房头庙,村人为炎帝的小女儿建了一座灵浓庙,女娃同时也成了漳源水神。庙旁一块新立的石碑写道:“长子县西发鸠山,山下有泉,泉上有庙,泉由庙出。宋政和间祷雨有应,赐额灵漱。盖浊漳之南源也。”庙前老的出水口已经无水,残断的石龙头委弃在地,南源变成了附近的一口井,细流汩汩溢出。村人说,井水从不枯竭,庙后的发鸠山脉再无泉水。
  太行山与太岳山,远古的神话传说太多了。羊头山在长子、长治、高平三县交界处,是神农遗迹最密集的地区,有神农城、神农泉、五谷畦、谷关和炎帝陵。长治市郊的百谷山,又名老顶山,《潞州志》称“百谷山……昔神农尝百谷于此,故建庙祀之”如今山上有炎帝像,高达39米,山中有古寒泉,又称神农井。
  屯留县的三嵕山,即老爷山,传说羿射九日的地方。尧帝之时,十日并出,草木尽焦,尧于是派羿上射九日,万民皆喜。《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云:“三嵕山……在(屯留)县西北三十五里,三峰高峻,为县伟观。相传羿射九乌之所。”羿神在晋东南很有影响,各地都建有不少三嵕庙。民间还流传一个更生动的故事:羿本名张三嵕,担着砂锅被太阳晒化了的石浆滑了一跤,大为生气,于是用桑木扁担为弓,将天上十二个太阳射下十个,还有一个射偏了,变成暗淡的月亮。
  长治县郝家庄乡上郝村天台山是传说中女娲补天处。天台山是平原间一块高地,上有小土堆,浑圆如墓冢,称无影堆。据说,夏至这一天,人站在土丘上,整天都看不到自己的身影;另外,一年到头,土丘也不会投下山影。清《潞安府志》记载说:“天台山无影堆在县城西南廿华里,高台十九丈,周二里,四周平坦,日出人胥无影,古传女娲炼五彩补天之地,又名望儿台。”
  明清时期,以梆子、乱弹为主体的山西地方戏曲逐步成型。先是蒲州梆子盛行于晋南,受其影响,诞生了北路梆子(晋北)、中路梆子(晋中)和上党(晋东南)梆子,习惯上称为四大梆子。四大梆子分别对应了山西四大区域文化。上党梆子独具特色,是罕见的以梆子腔为主,兼唱昆、罗、卷、黄的多声腔剧种,以本地方言念白。在发展过程中,上党梆子形成了两大流派:晋城州底派和长治潞府派。潞府派流行于浊漳河流域。
  今天,上党梆子剧团仍在走乡串村演出,相当活跃。现代演出需要的声光电舞台效果,不是传统戏台能够满足的。许多村庄新建了舞台。上党梆子传统曲目大多演绎历史故事,比如杨家将、岳家将这样精忠报国的主题,大锣大鼓,慷慨激昂,气壮山河,让人热血沸腾,室外演出效果很好。
  顺治《潞安府志》说:“上党居万山之中,商贾罕至,且土瘠民贫,所产无几,其奔走什一者,独铁与绸耳。”煤与铁,自古以来就是上党的重要矿产,但明清时期的潞州商人才把上党铁器打造成驰名品牌。潞绸的兴起非常偶然。明初朱元璋第21个儿子沈王就藩潞州后,曾组织外地数千机户织绸。由于质量上乘,上贡之余,也有不少流入市场,大受欢迎。明代市井小说《金瓶梅》、《醒世恒言》等多处提到潞绸。潞安府一跃成为北方地区最大的丝织业中心,堪与江浙媲美,时有“南松江,北潞安,衣天下”的说法。潞绸的光辉不过300年。清初,因为战争破坏和原料缺乏,潞绸退出了历史舞台。
  乾隆《潞安府志》卷八记载:“洪武初,潞州大县桑八万余株,至弘治九万余株。”明代诗人常伦《沁水道中》也写到晋东南蚕桑业的盛况:“处处人家蚕事忙,盈盈秦女把新桑。”到了清末,光绪《长治县志》却说:“山邑不出桑蚕,丝线取给山东和南北直等处。”明清之际,上党地区的气候发生了重大变化。另一个悲剧性的例子,上党人参也是这一时期绝迹的,随后党参出场。许慎《说文解字》说:“人参,药草,出上党。”在汉以前的文献里,人参是上党的特产。南朝陶弘景的《名医别录》谓:“人参,生上党山谷及辽东。”人参开始有了第二产地。论质量,医家公认上党壶关县所产的紫团参最好。不料到了明末李时珍的时代,上党已经不产人参了。他在《本草纲目》中说:“上党,今潞州也。民以人参为地方害,不复采取。今所用者皆是辽参。”
  人参属于五加科,对生长环境要求很严,主要分布于北纬30度至50度的温带季风气候区,生长在以柞极为主的针阔叶混交林下。学者认为,明中叶上党山区大量砍伐森林,生态恶化,是导致人参绝迹的重要原因。有意思的是,一种明末以前从未被本草学著作记录的桔梗科植物党参异军突起。许多人把党参误成上党人参,其实二者科属不同,功用也大有差异。无论如何,党参打着上党所产之参的名号,短短三四百年之间,竟崛起成为一种重要中药材。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名贵的人参绝灭了,好歹还有党参支撑长治的药材市场。党参以平顺县虹梯关乡所产最有名。
  药材也是清代潞商经营的重要物产。从前,长子县鲍店镇的药材大会,每年从农历九月十三日至十二月二十三日,会期100天,万商云集,在医药界久负盛名。上党地区的党参、柴胡、黄精、连翘、葛根等药材,在交易会上大出风头。
  长治是山西的富水区,年降水量580毫米左右。长治的水,全都囤积在一座又一座水库里,温顺,服从,波澜不惊。浊漳河的三大源流,南源建有漳泽水库,西源有后湾水库,北源有关河水库,全是水量充足、一眼望不到头的大型水库,此外还有难以计数的中小型水库。可以说,上党盆地里的绝大多数地表水,都被精心收集了起来。可控制的水才是财富。
  武乡县出过一个大人物,名叫石勒。公元319年,羯族人石勒(274-333)在襄国(今河北邢台)称帝,建立起后赵政权,为十六国之一。后赵历7主,32年,公元351年亡国。
  平顺县最让人惊奇的,不是河流本身,而是河谷两岸保存的古建筑。山西是文物大省,我国宋元以前地面木构建筑72%以上分布在山西,可以确认的4座唐代木构建筑,也统统在山西。长治是山西的文物大市,据2008年调查,元代以前的木结构建筑单体数量达162座,居全国同等城市之首。长治市几座最重要的古建筑,都分布在平顺县。
  实会乡王曲村的天台庵,一座建筑面积不到100平方米的孤零零小庙,很不起眼,却是我国仅存的4座唐代木构建筑之一,始建于907年。天台庵很低矮,广深各三间,平面成正方形,单檐歇山顶,筒板布瓦,琉璃脊饰。站在它面前,那平缓的屋坡,深广的出檐,如飞的四翼,让我的心灵突然安静下来。环顾四周,群山肃立,炊烟袅袅,浊漳河绕村而过。质朴,端庄,从容不迫。这就是我们魂牵梦萦的大唐气象。
  实会乡还有一处国宝,坐落于实会村龙耳山中的大云院。据殿前的文字简介,弥陀殿建于940年,为全国5处五代木构建筑之一;殿内21平方米壁画,为我国同期寺庙道观中仅存的五代壁画。走进室内,光线暗淡,经过修复的墙面光洁平整,但画面却显得斑驳陆离,不易辨识。我没有细细解读故事,光看那丰腴的观音、菩萨、天王、罗汉造型,广袖长裙的乐伎且歌且舞,优雅的绛红与青绿,就感到一股尘封已久的华丽气息扑面而来。晚唐五代,一个我们多么熟悉又陌生的时代,深山藏古寺。石城镇的龙门寺,遁迹于山谷之中,远离尘嚣,门前两株白皮松高大而优美。比较起来,龙门寺更像一个建筑博物馆。其前院西配殿建于925年,为五代后唐遗构;大雄宝殿建于1098年,是北宋风貌;天王殿构造灵活,梁枋断面互不一致,显系元构;其他殿堂则为明清重建。一座寺院,集五代、宋、元、明、清建筑于一体,据说为我国现存文物仅见。
  平顺县石城镇崔家拐村附近,人们在河床上建起了一道高高的过水坝,河岸南侧有条引水渠。枯水季节,浊漳河的径流大部分涌进水渠,滔滔而去。这就是著名的红旗渠源。浊漳河离开河道,通过70公里长的“别道”奔赴河南林州市。红旗渠于1969年建成,是当时“人定胜天”理论的一个重大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