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文革电影讲的故事很简单,就是属于贫下中农的未成年娃娃红雨不满村医的阶级立场,学习中医后回村参加生产同时不忘为村民治病,并参与阶级斗争的故事。
电影中的人物高度脸谱化,贫下中农的16岁的农村男娃娃红雨,可以换成是“XX岁”的“XXX”,只要他(她)的阶级成分是贫下中农就可以;同样作为反面人物的孙传福,不管他叫啥,是男是女,只要阶级成分是富农小资就是“人民”的对立面。在那个牛鬼蛇神的年代,没有个人,只有集体。
特殊时代的文艺作品,里面的人物表情表现极为夸张,满篇充斥着“阶级斗争”的话语。在台子上介绍经验的老汉,居然还提了句“刘少奇的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现在看来真的是挺可笑的。
剧中的反面人物孙传福有一句台词:我行医三十年都不敢个人扎针,就他(指红雨),学了几天赤脚医生,就给人看起病来了,真是心比天高。这句话从道理上说,完全没问题的,现在的医学生本科找不到工作,硕士勉强够得着医院的门槛。这个16岁的农村赤脚医生学几天就敢拿人试手,的确是“人定胜天”。赤脚医生,这个曾经长期游走于中国大部分省份的县、乡、村之间的群体,随着我国医疗条件的改善和提高,加上从医门槛的设定、医药体制改革,已经消失了。赤脚医生这个以中医为主要行医医术的群体,虽然医学理论水平天差地别,甚至不乏坑蒙拐骗之徒,但在一定程度上,确实为穷苦的底层人民和不富裕的老百姓,解决了一些头疼脑热的症状。
不过电影中提到的红雨开的药方一毛五分钱和孙传福的药方三块多钱,又涉及到另一个问题:医疗体制改革中的医药价格问题。这个看似不起眼的剧情,其洞穿力所揭示的小伤疤,放在四十年后,居然发展成中国医患矛盾集中、百姓看不起病、吃不起药的普遍性问题。现在很多制药企业,已经把那些虽然有疗效甚至疗效显著,但并没有利润、没有精致包装的药品停产了,转而换个洋气的名字,放在精心设计的硬包装盒里,药价就可以翻好几番。前几年广受好评的《我不是药神》,不就揭露的是这类问题吗?
这部电影作为特殊时代的产物,本来就是个怪胎,所以带着半嬉笑的态度看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