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纪录片是中央电视台出品,制作水平上乘,对于中小学生来说,是个不错的科普片。
仰韶文化:黄河中游地区重要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于1921年在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仰韶村被发现,由此得名,持续时间大约在公元前5000年~公元前3000年。它的分布在整个黄河中游,今天的甘肃省到河南省之间。今天在中国已发现上千处仰韶文化遗址,其中以河南省和陕西省为最多,是仰韶文化的中心。
龙山文化:泛指中国黄河中下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类文化遗存。因发现于山东章丘龙山镇而得名,距今约三四千年。大汶口文化出现的快轮制陶技术在这一时期得到普遍应用,磨光黑陶数量更多,质量更精,烧出了薄如蛋壳的器物,表面光亮如漆,是中国制陶史上的鼎峰时期。这一文化以薄、硬、光、黑的陶器,尤其是蛋壳黑陶最具特色,所以也称“黑陶文化”。
红山文化:距今五六千年前一个在燕山以北、大凌河与西辽河上游流域活动的部落集团创造的农业文化。因最早发现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郊的红山后遗址而得名。红山文化以辽河支流西拉沐沦河、老哈河和大凌河为中心,延续时间达两千年之久,是与中原仰韶文化同时期分布在西辽河流域的发达文明,是在发展中同中原仰韶文化、北方草原文化相交汇产生的多元文化,内涵十分丰富。
不过内容上,有一些硬伤,在最开始人类起源的事情上,纪录片避开了人类学领域在世界上占主流地位的“非洲起源学说”,而选择了另一个“多地起源说”。其实在1999年4月28日新华社的电讯上,中国科学家首次证实了中国人并非北京猿人的后代,而是单一的“非洲起源”。不过该片选择“多地起源说”这可能是为了迎合当今天子的嗜好,符合意识形态方面上的正确,强调大国自信吧。
生则逸,不知稼穑之艰难,不闻小人之劳,惟耽乐之从——《尚书·无逸》
在讲到孔子和诸子百家的时候,纪录片展示了现代人在孔庙祭孔大典的画面,但却不告诉观众在文革中,中国人已经把孔家的坟给掘了。孔孟之道到了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流传至今,除了被摘选有用的部分,包装成“国学”用于驯化民众,真是的目的是加强统治者自身统治。诸子百家,择有用者,没有统治者提倡墨家的。
到了东汉后期,郑玄力求融合今文经和古文经,遍注儒家经典。经学脱胎于儒学,经学化用了道家中“道”的概念,“道”被社会化和实用化,使无为变成了无不为,与民休息变成了积极进取;经学借用了法家的国家学说,弥补了自身对君主权威和国家制度认知的缺失;经学借用了墨家了的天德、天意、小康与大同的理论,用来为皇权的合理性辩护,用来作为对理想社会的设定。
儒学原来是一种社会学说,和诸子百家是一样的。后来汉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儒学变成了一种经世治邦的学问,这是儒学向经学的转化。经学内容比儒学更为丰富。
昭宣中兴,汉昭帝和汉宣帝延续了汉初高祖休养生息的策略,使得人民得以休养,社会经济得到发展呈中兴之象,避免了汉武帝晚年西汉社会矛盾重重,财政危机严重,濒临灭亡的危险境地。
该剧中还穿插着讲了“一带一路”的主旋律……
西晋末年先是八王之乱,后是中原北方地区的五胡乱华,对以洛阳为中心的北方地区人民的生活、社会经济造成重创。最终大批洛阳地区的望族举家南迁,他们不仅是当时的知识阶层的代表,也是经济上较为宽裕的阶层。从此,中国历代王朝的经济中心和文化中心从北方南迁。
魏晋风度:人的觉醒,带来了张扬的个性和对时政的批评,关注广袤宇宙,追寻诗意人生,回归精神家园。
梁武帝在建康提倡佛教,大兴土木建造寺院,为长年战乱的百姓提供了一个寄托信仰和希望的东西。后来又提出“五礼”,恢复周礼。梁武帝带头尊佛,同时也每年祭孔,将儒学和佛教融合用于政治与教化的各个方面,在分裂纷扰的南北朝时代创造了一段宁静祥和的统治时期,有不少优秀的文学作品。梁武帝提出佛家弟子吃素,不食荤腥,这个传统在汉传佛教中一直千百年流传下来。
北周武帝宇文邕发明了中国象棋。
梁元帝在江陵焚书,烧掉了14万多本书,估算被烧书籍占中国历代传世古籍的一半。
陈霸先建立的陈朝,守住了江南,为后来的隋朝建立大统一打下了基础。
隋炀帝在位14年,曾经二下扬州、北巡突厥、西巡河右(第一次在西域设置行政区、历史上唯一去过西域的皇帝)、经略西南、招抚琉球。住在长安的时间不足两年,住在洛阳的时间不足四年,大部分时间都在各地巡游。营建东都、开凿大运河、打通丝绸之路(打败吐谷浑)、西巡张掖、攻打辽东。杨广是一个辛劳的帝王,给后世留下了丰富的财富,但是长年征徭役,民怨沸腾,最终导致隋朝灭亡。
中晚唐时期,唐朝朝纲不振,政治腐败,宦官专权。宦官掌权初期,掌握的中央军队对朝廷削除藩镇割据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在后来,宦官的撺掇,对牛李党争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唐宪宗时期,宦官除了担任左右枢密使掌握军权,还担任两中尉,把持朝政(两枢密使两中尉号称“四贵”),致使唐朝一步步走向衰亡。唐宪宗死于宦官之手,唐敬宗也是死于宦官。除了敬宗外,其他八个皇帝都是由宦官拥立。朝官与宦官的斗争被称为南衙北司之争,在唐文宗时期达到高潮。
龙朔元年(公元661年),六十岁的弘忍大师要在众弟子中选出一个禅宗的法脉传人,大弟子神秀写下:“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做杂役的慧能认为神秀的作偈没有见性,遂作下一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最后五祖弘忍传佛法给六组慧能,并将木棉袈裟秘传给他。大师兄神秀在北方传授渐教,慧能在南方传授禅学。最终获得木棉袈裟的慧能把南方禅学发扬光大,并留下《六祖坛经》传于后世。
五代十国时期,前后竟然出现了八姓十四王,也就是八个姓氏、总共十四个武将先后夺权称帝。武将势力不受皇帝制约,轮番上演抢皇位的戏码。世事动荡,兵戈相见,给当时的百姓带来了深重苦难。
宋太祖赵匡胤也是由一名武将上演陈桥兵变,称帝建立大宋王朝的。皇权确立以后的赵匡胤担心五代十国武将势力过大的问题,最后听取赵普的建议,采取了“杯酒释兵权”收回了开国将领的兵权,并且把部队分为三司,相互节制。对知府知县等官员采取中央任命制,进一步削弱节度使的权力,并且设副丞相分散丞相的权力,从而大大加强了大宋皇权的统治基础。
宋太祖在治国方面听取赵普得建议,重用文人治国,并且在太庙立下规矩,不得杀士大夫与上书言事之人。这种偏重文人的现象,导致了好坏两方面的结果。好的方面,宋朝的文人经过宋太祖、宋太宗、宋真宗、宋仁宗四朝宽松的社会环境,培育和呈现出了文化上繁荣兴盛的大好局面。宋诗宋词和唐诗齐名,而且宋朝的士大夫大多能吟诗会画画,现在很多文人在面对“如果可以穿越,最想回到哪个朝代?”的问题,绝大多数都选择宋朝的原因就在于此。此外文化思想的繁荣在宋代结出硕果,周敦颐开创的理学把儒学思想推向了新的高度。心传承孔孟,道学启程朱。宋代的新儒学完成了由义理之学向心性之学、性理之学的转变,有了新的气象。周敦颐的两个学生程颐和程颢在周敦颐的理论基础上继续发扬光大,朱熹沿着程颐的理论方向继续完善出三纲五常等理论,成为后来封建王朝维护其统治的正统道德理论;而程颢的思想方向结合陆九渊的心即理理论,到了后来明朝的时候,被王阳明完善,成为程朱理学的颠覆者,王阳明心学是中国古代到现代为止哲学领域的最高峰。坏的方面,宋朝军事武备废弛,节度使的频繁轮换,导致军队战斗力很难提高,在面对北方辽国和西域小国的威胁时,军事力量的不强非常致命。还有文人在非常宽松的政治环境里,长期下来形成了宋朝朝廷上中后期存在的朋党之争。文官集团朋党相互戕伐,对皇权造成了极大地损害。
来自陕西的张载与苏轼和苏辙兄弟同登进士,二十一岁的时候就给主持西北防务的范仲淹提出《边议九条》,他是关学的创始人,人称横渠先生。“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就是出自张载,恰如其分的评价了仁宗文治。
王安石变法主要包括青苗法和免役法在宋神宗时期,青苗法在王安石任地方官的时候获得小范围试验的成功,但是全国推广开来,一经官府,完全走了样,实际上对百姓加重了赋税。两种措施实际上充盈了国库和官员的私囊,但是对百姓则是有害无益,甚至还存在变本加厉,强取豪夺的现象。青苗免役两妨农,天下嗷嗷怨相公。
在中国思想史的历史长河中,理学标志着先秦诸子、两汉经学、魏晋玄学和隋唐佛学之后的又一个发展阶段。它在南宋及后来的封建王朝获得了主流的意识形态地位,在道德理性和内部秩序的重构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民族气势失去了汉唐时期恢弘开拓的气象。程朱理学所讲的宗法、贞节、孝道、三纲五常变成礼教桎梏,科举考试占据了士人的精神生活,民主与科学精神难以产生和传播。这导致中国社会长期处于稳定却停滞的状态。
海陵王完颜亮从金上都迁都到今天的北京,是北京第一次成为封建王朝的首都。
第65-68集讲辽、西辽、金、西夏的历史。
成吉思汗是一位伟大的军事统帅,他率领的蒙古铁骑(包括汉人工匠组成的砲手工匠队用于攻城)用了二十多年时间攻占征服的城池、地域和人民,比罗马人花了四百年征战的成果还要大得多。创造了千户制和护卫军制度。成吉思汗并不是某人笔下所说的“只识弯弓射大雕”的草莽英雄,那是一种偏见。
忽必烈时期,藏传佛教萨迦派五祖八思巴去元上都朝见忽必烈,忽必烈从原来对道教全真教的扶持转而偏向佛教更多,八思巴把佛教文化带到了元朝的统治里,对忽必烈统治中原的思想起到了一定的影响,同时元朝统治者对萨迦派领袖八思巴在西藏地区的地位进行了强化和认可。这对蒙元时期,整个青藏高原纳入元朝统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到了第90集又开始吹台湾古时候也有北方内地迁徙过去的古人类,迎合开头的多地人类起源说。是的,他们说的这种起源学说没问题,但是现在学界主流认同的还是非洲起源说啊……为了意识形态深处的“天下之中”,非要选一个小众的学说加以宣扬用来印证自己的偏见,也是没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