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主旋律片拍摄于1965年,影片拍摄不久以后,对中国社会和百姓产生重大影响的十年文革浩劫即将发生。
网上搜到的关于这部影片的主要内容是男主角带领其他人响应党的号召奔赴祖国边疆从事基层工作的事情。电影内容我不再叙述,讲一个我遇到过的真实故事吧。
之前在一次旅游途中,碰到了三位年过花甲的老人,他们是朋友,当年也同样经历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个各种运动。从他们的聊天谈论中,我了解到他们小时候都是上海人,年轻的时候和这部电影里的主角一样,响应号召支援边疆、三线建设之类的,其中一位老人去了青海,有一位老人去了山西,还有一位老人留在了上海。
他们在当时做出的选择,在当时可能看起来是正确的,响应了党的号召,到农村去建设祖国。那种富有激情、青春活力的理想化选择,在经过漫长的历史岁月,几十年之后再回过头来看,去的越偏远的,生活条件越艰苦。同样,选择留下来在上海的那位老人,从皮肤保养精神面貌来看,要比在艰苦的边疆、贫穷的山区的另外两位老人要更有精神,更年轻一些。
没有留在上海的两位老人因为在当地成家立业,有了孩子,最终没有回到上海,他们这次三人成团出来旅游,主要是想趁还能跑一跑,聚一聚,顺便看看祖国的山河。时代的洪流面前,个人的努力是微乎其微的。当国家经过建国初期的各种折腾,最终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时候,没人管这些当时为了响应号召去往边疆的青年,他们是被时代抛弃的,至此他们成为当时政策的“代价”。如果和电影里的二号男主角一样,找理由不想去,最终留下来的话,可能未尝不是一个好的选择。
在他们已经没有再次选择人生去留的年级,国家已经把社会建设的中心放到了沿海地区,他们回不去了,他们失去的不仅仅是故乡,还有各种社会资源以及子女也要伴随这样的命运。
青春无悔只是一个自嘲,因为时光一去不再回。